售前电话
135-3656-7657
售前电话 : 135-3656-7657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分组交换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是ITU-T的X.25建议。它的产生源自于60年代分时共享式计算机系统的流行。就像分组网是为处理突发式应用程序而设计的一样,分时共享系统的设计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应用程序可以偶尔地使用计算资源,但又不会长期占用计算资源。分时共享系统和其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不需要付出任何其他电路代价,只要把终端和主机(类同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来回传递的消息打包成分组,那么它们就可以共享网络。19世纪60年代Tymshare(后来称为Tymnet)分时共享网络和“通用电子信息服务”(简称GEIS)出现了,直到1969年,Internet(Internet的维形是ARPA计算机网)才产生。
早期的所有分组网,包括美国GTE的Telnct,加拿大的Datapac,法国的Trancpac,都有自己的规则以及生成和发送分组的一套方法。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结构。但是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别使得分组网的互联很困难,如果不彻底地进行改变,几乎是不可能互联成功的。
因此,1972年ITU-T(那时的CCITT)成立了,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为分组网建立一个国际标准的问题。他们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1976年产生了X.25协议。从当时的网络工作来讲,这样的工作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快得有点让人无法相信其可行性)。X.25建议的大标题是《在采用分组模式的公共数据网中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端接设备的终端操作接口》。为了简便起见,大家一直称它为X.25。"数据终端设备”(简称DTE)主要是指终端本身,今天它可能是一台PC机。“数据电路端接设备”(简称DCE)主要指的是用于连接终端和分组网的外部调制解调器。当然,DTE必须在分组模式下工作,而不是电路模式下。这里所说的采用分组模式的公共数据网指的是公共分组网,但这并不是说不能有专用的分组网(实际上存在很多专用的分组网),而是因为X.25只应用于公共分组网。
1976年版本的X.25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于是很快就修改编制了1980年版本。在此基础上,1984年时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尽管目前还有X.25网遵循的是1980年版本的,但大多数X.25网是严格按照1984年版本的X.25规格组网的。有一点需要多加注意:X.25对DTE和DCE本身没有进行任何说明,只是说明了它们之间的接口和以下事实--DCE连接在公共数据网(简称PDN)的一端,而DTE连于另一端。
X.25是一个基于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简称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协议,X.25建立的同时,OSI参考模型也由国际标准组织研究成型。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使用该文件之后,就常常被称为ISO(ISO是古希腊语“公平”的意思)了。OSI参考模型是一个七层的结构,而国际Internet配套协议(简称TCP/IP)是四层结构。它们完成的任务基本相同。
X.25仅仅覆盖了OSI参考模型的底部三层:比特流层、顿结构层、分组层。X.25对分组内包含的消息不作任何处理。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精确地说明,我们将其表示在图4-4中。
图4-4 分层模型
有关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的说明都是符合一定规程的,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说明,因为几年中,OSI参考模型各层的用途和功能已经有部分被混滑了,一些通用说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错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