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前电话
135-3656-7657
售前电话 : 135-3656-7657
身体不适,想寻医问药,但又不想兴师动众去医院,或者暂时不方便去医院,怎么办?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你可能会上网找答案,但是现在,你可以拿起手机症状自查,或者直接向医生提问、甚至给医生打电话——移动app春雨掌上医生就尝试将这几环打通。最近,春雨的3.0版刚刚上线,从其界面设计来看,新版与旧版在产品逻辑上明显不同。
先来看一下旧版(如上截图)。病患自诊和医生问诊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甚至可以说,左侧的症状自查更显眼。而上一版的改版,也是在自诊平台引入了基于多种并发症状判断病症可能性的自诊机制。
相比之下,新版3.0(如下截图)则突出了基于智能系统的医生问诊模块,并将自诊功能部分集成到了问诊模块,整个框架是合用户问题科室分诊、问答价格阶梯生成(6-50元)、医疗问答数据检索的整套智能系统。在旧版中,用户需要首先选择“科室”,比如内科,进入相应的科室之后才能提问,如果医生发现病患选择的科室有误,还需要人工重新分配科室。但现在,用户只需在提问对话框中输入病症描述,春雨的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实现分诊,并能基于病症相似性提供医生与其他病患的历史问答数据供用户参考(自诊功能)。
整个改版背后的逻辑,套用春雨联合创始人毕磊的话说,就是医疗服务是一个非标准化的产品,服务本身立足行业信息不对称。但对病患来说,不管是选择科室还是选择多种并发症,都会加大他们的体验门槛。春雨的这一整套智能系统,都是尽量不让用户做选择,简化医患交流的人为干扰因素。
但你可能跟我有一样的疑惑,既然自诊功能都被部分集成到了问诊模块,那独立的自诊模块意义何在?毕磊解释说,整个医疗资源都属于稀缺资源智慧问诊系统,医生问诊解答的问题实际还属于少数,自诊系统(不管是基于并发症的自诊模块,还是基于历史数据的问题匹配)能够弥合用户需求与医生资源之间的一个不匹配,提供一个参考性答案,好过没有答案。
就我自己的视角来看,产品的改版也可以看出春雨对整个在线移动医疗认识的一个转变,即不仅仅是看重产品的工具属性,也开始强调产品的服务属性——现阶段,他们也在医生的客户端中加入了激励体系,鼓励医生回答免费问题,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从另一个角度(春雨而非用户的角度)来看,因为医生的服务是一次性的、非标准化的,这类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也难规模化,春雨在产品中加入智能系统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控制团队的总体成本——这个观点用一些数据支撑或许更好:据毕磊透露,目前春雨掌上医生的日活用户达到了30万,每天的问答量(QA)达到了5000条。这5000多个QA问答中智慧问诊系统,用户主动付费的比例实际还占少数,但春雨会在一天的四个时段向用户发放免费问号(免费提问权限),平台的5000名三甲医生回答这些问题产生的费用,由春雨自己支付。尽管毕磊称春雨的付费率在同类产品中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个费用,简单一算,或能达到年几百万量级。
另外,毕磊坦言,他们现阶段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尚处于积累用户阶段。对于春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即引导用户形成付费习惯、线上消费习惯。
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模式本身的问题。在整篇稿子中,我始终比较纠结的也是春雨的使用场景,即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基于什么需求、什么病症使用春雨。毕磊给我的回应是:“春雨并不是要取代线下的医院,而是在病患去到医院之前,给到病患相应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