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医院对讲系统 九成以上成“僵尸”,中国的公立医院为什么做不好互联网医院?

2023-10-18 12:17

看起来很美,疫情期间吸引力也不大

作为医疗界大IP,又是北京首家互联网医院,今年3月份,北京协和医院“上线”的消息,并没有在互联网世界引起轰动,甚至没能登上当天的热搜。“互联网医院不如过去火了”,已经成了公认的事实。有患者在试用线上诊疗后,在线吐槽称:完全听不清楚医生说什么,最后还是去线下看病了。还有人认为,只有复诊可以用,服务并不到位。大众不了解情况,言论难免偏颇,但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是,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看病这件事,大多数患者还是坚持去线下。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份在线上接诊以来,北京协和医院平均每天线上问诊量400余人。而其疫情以前每天的门诊量约为1.7万人,按照60%为复诊患者算,也有上万人本可以选择线上服务。事实上,互联网医院本来就被视为“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屡屡碰壁后寻求突破的产物。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这一业态已经在互联网公司主导下苦苦挣扎了4年多。2018年4月28日,国办终于发文认可了互联网医院身份,公立医院也被正式推到了“互联网+”的台前。此后,国家卫健委连发3个文件促进落地。加上疫情的刺激,2020年互联网医院数量激增,其中近80%是公立医院主导建设。但即使是疫情期间,需求最旺盛的时候,北京协和医院的线上诊疗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吸引力。

北京协和医院相关科室联合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020年2月10日至4月15日,线上诊疗运行47天里,共接诊发热2070例,平均每天接诊44例;非发热患者20467例,平均每天435例。分别占到线下高峰日均门诊量的25%和20%。北京协和医院并非个案。前不久,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联合健康界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全国实体医院建设的互联网医院,2020年全年平均每天接诊约55例;第三方平台的日均门诊量也只有400例次左右。公立医院平均55例/天的门诊量,每天还会平均占用31.5个科室、320名医生。投入、产出不成比例。2021年4月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100家互联网医院获得许可证,其中215家在2020年上半年获批,几乎相当于2019年全年总数。然而,在繁荣和热情的背后,互联网医院的运营仍然在艰难探索。几经沉浮之后,大众对互联网医院似乎已经麻木。线上定价太低,很可能亏本与其他行业“互联网+”之后“猪都能起飞”的形式不同,第三方平台大部分转为卖药,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更是盈利模式不清。2019年的行业报告显示,互联网医院亏损比例高达92%以上。除了问诊量少,线上问诊的定价太低也是一大问题。

2020年3月份,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医保局印发文件,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患者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予以在线医保报销。按照规定,北京市的规定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医生,线上问诊一律50元/人次,只有线下专家医事服务费的一半,但在全国已是最高水平。“有的地方可以低到2元、10元。”有行业人士透露,“主要是纳入医保以后,医保局担心价格放开,支付负担增加,但价格定太低,医生完全没有动力参与。”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到底应该怎么定价?对此,各省市有各自的原则和方案,包括:参照当地线下医疗服务标准制定;与基层医院签订协议,以管理费用的形式补偿等;还有免费提供服务的。由于公立医院的特殊性,卢清君认为,互联网医疗服务定价不适合采用经济学的全成本核算方式,比较可行的是在线下医疗服务基础上+线上额外成本。在2018年11月发表的《公立医院远程医疗价格测算方式探讨》一文中,以中日友好特需门诊医事服务费为基础,测算出远程会诊定价范围应在2400元至2700元之间。这一测算方案在国家医保局2019年8月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也称47号文)中,也有体现。

按照这份文件要求,互联网医院的定价既要体现医疗服务的共性,也要体现“互联网+”的额外成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互联网医疗的价格普遍低于线下。以大三甲的定制方案,仅软硬件的投资就不止几百万元,甚至可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水平。这样的定价很难弥补公立医院成本投入。“肯定不挣钱为什么要开互联网医院,甚至还亏损”。早在该院互联网医院揭牌之初,北京协和医院总会计师向炎珍就已经预见这个结果。“国家有要求,协和的互联网医院要做协和该做的事,我们要有这个担当。”

上一篇:ICU重症系统 京东健康掘金互联网医疗的两把钥匙
返回
下一篇:医院排队机系统 超九成处于“僵尸状态”互联网医院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