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非可视医护对讲系统 互联网诊疗监管更加细致,行业如何“规范创新”?

2023-10-18 12:06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

△截图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去年10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出炉,如今,业界等待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细则对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自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出台以来,相关部门针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措施的一次细化。

总体上看,正式公布的细则与征求意见稿差别不大,只在个别条文有所调整。如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接诊医师“采集证明患者已经确诊的纸质或电子凭证信息”,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并未保留。专家分析,这应该是考虑到了在实际诊疗活动中的可操作性。

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的出台,意味着行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势头将受到遏制。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互联网医疗的定位逐步从“鼓励发展”过渡到“规范发展”。随着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催化下迅速成长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将步入更加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行业规范势在必行

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互联网医疗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得益于疫情催化的线上诊疗需求暴增,2020年,互联网医疗迎来一场真正的爆发。

据统计,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44家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人次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7倍,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了20多倍。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的中国医生进入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在线医疗服务,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相应的网上诊疗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达50%以上。

全国互联网医院在2018年12月时只有100多家,到2020年12月发展至1100余家,截至2021年6月已达1600余家。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扩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达到1961亿元,同比增长47%。

从线上挂号、在线查看报告,到尝试打通“在线问诊+复诊续方+医保支付”等环节,如今,互联网医疗已经开始触及医疗的核心,并且整个行业已经生长为一个涵盖各健康服务要素、集成各医疗服务领域的较为完整的生态。

不过,自诞生之初即困扰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无法单靠提供医疗服务维持发展,药品销售成为行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业务。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20年,中国药品线上销售额超过1500亿元,电商平台成为继医院、实体药店、基层医疗机构之后的第四大医药销售终端。

在行业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野蛮无序生长的问题。比如出现处方违规乱象,有媒体曝出某互联网医疗平台对处方药的销售把关不严互联网首诊,对购买者信息和用途“走过场”审核后即发货,严重违背了“先方后药”的规定。还有人工智能替代医师接诊的问题,很容易导致误诊,损害患者利益。

“政策和行业往往是互动式发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说,“互联网医疗让老百姓就医更方便,医疗服务可及性更高,所以要推动它;但如果它可能带来一些危害百姓健康的问题,就必须进行规范。”

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作为对这一工作的具体落实,当年10月下旬,《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出炉。几个月后,试行版监管细则正式发布。

监管细化:严禁AI接诊、自动开方

在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2018年针对互联网医疗三个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监管细则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相关机构、人员,及其诊疗业务、质量安全等方面作了细致规定。

针对行业里较为突出的诊疗过程中的乱象,细则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以杜绝各类平台将非执业医师、AI软件作为接诊、开方工具。

上一篇:医院科室排队叫号系统 河南已有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返回
下一篇:ICU探视系统 医疗质量控制成互联网医疗红绿灯,三大环节促进线上医疗质量提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