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前电话
135-3656-7657
售前电话 : 135-3656-7657
记者丨晓敏 见习生丨 陈力
出品丨鳌头财经()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消费端口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势必被重构。接下来,产业如何进行转变、如何适应新型消费需求,是企业致胜未来的关键一步。
而中国数字医疗赛道,似乎正拨云见日。在国家政策加持等因素叠加影响之下,医疗健康消费已经成为刚需,数字医疗产业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催生出产业新机遇。也正是基于此,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数字医疗产业已成中国市场新蓝海
从2015年,中央印发的《数字医疗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到2020年数字医疗行业增加30%的产值;再到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里提及的要不断加快推动在线医疗服务、数字健康服务,以此扩大互联网医疗等在线服务覆盖面。
国家一直从政策维度来推动着我国数字医疗市场的发展。
而从市场微观数据来看,则更能印证中国数字医疗产业已经成为蕴藏无限生机的新蓝海。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100亿增至2021年的4090.9亿,年均复合增长率29.3%,预计2022年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6125亿。
在市场规模不断放量的形势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居民用于医疗服务业的消费比重持续增涨等因素影响,便使得数字医疗健康产业为整个医疗市场带来新机。
何种新机?代入当下的数字医疗产业,就是把带动新兴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为重心,把医疗健康产业推动内需作为核心,最终回归到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上来。
因此,无论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微观数据层面,都表明了我国数字医疗市场敞口将不断向上。
如何定义数字医疗产业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底何为数字医疗?又有哪些模式值得我们关注?
为了更好理解此种模式,我们不妨参照港股市场中的阿里健康(0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平安好医生(01833.HK)、叮当健康(09886.HK)四家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战略模式来看:
第一,背靠流量和平台形成规模优势,线上卖药业务已成核心。
众所周知,阿里健康依仗淘宝和天猫巩固其医药电商基本盘,又背靠支付宝深耕医保业务以及钉钉To B拓宽职业健康细分垂直业务,通过多元流量入口的切入,使得医药自营业务成为其核心并不断壮大。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营收达179.11亿元,同比增长35.52%,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87.04%。
第二,B端商家业务和G端智慧医疗业务,也是构成整个数字医疗产业的重要一环。
在京东健康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大业务板块中,除了占比颇高的医药电商外,其面对B端商家和G端智慧医疗服务业务的模式,也备受市场关注。
比如,在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里,只有京东健康在做的B端商家业务,其开发的B2B平台“药京采”的下游采购商家就已超过17万家。
而在G端智慧医疗市场,京东健康通过“技术开放平台”等在内的“数智医疗”解决方案体系,通过一体化交付模式为不同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数智医疗解决方案。
也正是基于这两种模式的打造下, 2022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线上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所得服务收入同比增加46.2%,至人民币27亿元。
第三,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业务更具长期性、持续性。
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的核心业务还是在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上,分别实现营收:16.96亿元、11.3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59.98%、40.02%。
这也是平安好医生在数字医疗模式区别于其他三者的地方,不仅仅停留在医药售卖单一环节,而是将医药售卖和在线诊疗、健康管理等业务三者完全打通,形成医疗服务体系闭环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避免沦为单一售药平台。
第四,重仓线下24小时药房服务模式也有广阔空间。
作为一家以重资产模式,自建线下药房、自建配送体系为核心的叮当健康,其“28分钟送药上门”的线下药房24小时服务,对于临时用药需求来说,该模式更具有长期性和安全性。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叮当健康自建自营的智慧药房有348家;2021年的营业总收入达36.79亿元,位列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第三。
经上不难看出,无论是以线上线下售药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还是开拓第二护城河的To B及在线数字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都在不断促使着我国整个数字医疗市场的战略模式更显多元化,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数字医疗赛道,创新是核心
被看好的数字医疗赛道中国互联网医药健康,也在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2021年至今仅有京东健康实现净利润由亏转盈,而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和叮当健康收益均为负。
其次,跨国巨头手握全球顶级数字医疗科技,纷纷加足马力来中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