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医护患对讲系统 轻问诊不死,新模式将成为医生的基础技能

2023-10-18 11:33

前段时间整个医疗圈子都被一份流传的互联网医疗监管草案整刷屏,各种公众号都在说互联网医院要死,轻问诊要死,各种互联网医疗APP都要死。

其实很多公众号后来都做了说明,互联网医疗大致分为两类:

1. 涉及医疗核心的诊疗业务,比如看病诊疗、开方开药;

2. 诊疗以外的非核心业务,如给患者、医生、医院等提供线上咨询、挂号、支付、送药等服务;

说白了,这个草案就是要提高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力度和诊疗质量,因为诊疗核心业务的质量和安全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我们再来看看轻问诊是什么?“不用出家门,不用排队挂号,甚至不用出钱,直接打开医疗网站或APP,就能向咨询自己健康问题”。但好多医生对于轻问诊的看法是单一的,只是觉得有咨询费。

其实对于医生,轻问诊有三种模式:

1. 平台补贴医生回答问题模式。

这是最初轻问诊模式,患者有问题就直接对平台提问,平台雇佣兼职医生回复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报酬(一般按回答问题数量和回答追问数量给予报酬,比如回答一个问题1.2元)。此种模式更多的是解决了患者在家问医生的需求,然后雇佣医生回答,比如依靠百度起来的有问必答、寻医问药、39等网站以及早期的春雨。

“介绍一下这个模式的有问必答网,其实依靠的就是流量(最早的三种流量形式门户、论坛、问答),在当时互联网健康内容稀缺的年代,有问必答快速的搭建了一个简易的问答平台来对百度输出健康内容,患者通过百度搜索健康问题来到有问必答后,网站在最醒目的位置引导患者提问(最早的轻问诊),起初都是自己的员工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来产生新的内容输出到百度收录,当百度分配的流量越来越多后,患者无论是对提问的质量和速度都有了要求,这时候网站才开始疯狂的招募兼职医生来回复问题并获得报酬,于是慢慢形成了从内容产出到收录回流的一种模式”。

该种模式虽然解决了C端患者简单问病的需求和一些医生兼职赚钱的需求,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

回复问题质量较差:很多平台的兼职医生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出现过问题量过大时用医学生来答题。有些医生为了满足平台回复质量的要求,开始凑字数、从百度复制粘贴等情况。平台为了追求回复速度,甚至出现了职业的兼职医生专门抢题来回答,回复质量可想而知。

平台补贴过大:本人在前公司的时候基本每个月给医生问答的补贴基本都在100万左右,如果平台没有太好的商业模式,很难任由其烧下去。于是很多平台都将问题分给了民营医院甚至保健品,虽然能让平台支撑下去,但却透支了平台产品和用户体验(百度都认真搞AI去了)。

2. 患者付费指定医生咨询模式。

不得不佩服好大夫的远见和魄力,当其他平台都在通过民营医院保健品吸金的时候,他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好大夫专门去各个三甲医院找专家入驻平台(除药代以外最早的医疗地推了吧),并引导这些医生写文章,开通线上问答,电话以及加号服务(比如最近在搞医生集团的张强医生)。

“好大夫最早是通过对医生、医院、科室的专业整理与点评从百度分得了相当的流量(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就是当时医疗行业的大众点评),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过程中,好大夫发现很多普通患者对能找大城市大医院的大医生看病是很向往的什么是互联网问诊,于是大家都知道了好大夫的口号(帮你找到好大夫)。当然好大夫绝不是打口号,他们从北京开始发展大医院大专家来入驻好大夫,并为其打造了一套以医生为核心的在线诊室,医生可以通过好大夫写文章、回答更多的问题,还能通过电话、预约加号增加收入,由于产品初期医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好大夫甚至专门雇佣了很多医学生实习生来帮助医生打点诊室,于是不仅成就了这些医生,也让好大夫的专家品牌无限放大”。

该模式让这些医生通过增值服务付费(一个电话咨询动不动就是几百块)迅速的打破了地域性质,增加了阳光收入。

上一篇:重症病房探视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完善BIM、CIM、智能建造等标准!
返回
下一篇:医患呼叫系统 中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如何走得更远?
Baidu
map